经纪人:苏杭 13901304101
随时欢迎有关商演、代言及影视节目的来电 ,不受理粉丝来电。谢谢合作!
李伯祥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 在天津曲艺团工作。创作表演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相声作品
李伯祥矮个儿、小眼睛、小分头儿。总是精气神儿十足的样子。台上台下讲话都是滴水不漏的劲头儿。不论是传统的《大戏魔》、《醋点灯》、《写对联》、《报菜名》,还是新作品《聊天儿》、《两面人》、《看红岩》、《谦虚论》,李伯祥的表演都能牢牢抓住观众的神,他的机智、灵巧台风与爆、脆、快、响口风与搭档杜国芝的佯装敦厚其实心知肚明,靠活佐料与逗哏较劲的神气,形成了他们二人的独特表演风格,被艺术评论界称为“李杜黄金搭档”。 与其他取得成绩的相声艺术家一样,李伯祥如今的知名度靠的是早年的苦练。他自幼随父亲李洁尘学艺,十五岁时,已掌握了一百多段传统相声,被誉为“小老艺人”。如今,李伯祥60开外,说了半个世纪相声。他一直告诫自己,对节目要永远保持“三分生”的感觉,“熟能生油”是万万要不得的。
1938年生于北京,自幼随父李洁尘学说相声。
6岁时在南京贡院街金谷茶园首次登台演出,被称为“小神童”。
1949年他由北京启明茶社到天津小梨园、玉壶春等处演出。同年冬天拜赵佩茹为师。
1961年结婚。
1979年被天津市曲艺团聘为相声教师。
1990年中央电视台录制了他分别与孙少臣、杜国芝合作表演的传统相声数十段并存档。
1997年天津的中华曲苑、名流茶馆恢复相声大会的演出,作为“攒底”的演员,李伯祥几个月演出的节目不重复,展示了他活路宽的深厚功底。
60多年的舞台实践,他逐渐形成了“快、爆、脆、准”的艺术风格。他早年嗓子好,说唱并茂,后因嗓音失润,专以说功见长,特别是贯口活儿更见功力。
他最擅长的传统曲目有《报菜名》、《地理图》、《大戏魔》、《山东话》、《学电台》、《醋点灯》、《绕口令》等,创作的节目有《周游世界》、《综合之最》、《谦虚论》等,整理、改编了相声《看红岩》等。他还培养了戴志诚、郑健、王平等弟子。
名家大腕各显神功 李伯祥约会《笑的晚会》
2012-09-24 23:59 来源:天津北方网 作者:陈双
天津北方网讯:“南开杯”第二届全国(天津)相声新作品大赛颇具特色的专场演出之一“笑的晚会”将于10月7日晚在中国大戏院隆重上演。
五十年前天津“笑的晚会”的形式给全国观众,以及演艺界的朋友曾留下深刻的印象。“笑的晚会”是天津独有的,也是观众最喜欢的艺术形式。在本届相声新作品大赛上,“笑的晚会”将以崭新的面目,新潮的演绎形式,再次与观众见面,将引起广泛反响。
晚会汇聚了众多曲艺界和演艺界的名家大腕,将以反串的形式向观众展示各自鲜为人知的绝活、才艺,彰显艺术家们扎实的艺术功底。晚会将在两个方面实现突破。一是演员阵容上实现突破。晚会将聚集曲艺界、戏曲界、魔术界和民间摇滚歌星等一批精英共同演绎。当晚出演的除天津曲艺界的王毓宝、李伯祥、魏文亮、尹笑声、王佩元、王恩信、王志新、刘西雨、张楷、史小军、王雅男、李亮节,北京曲艺界的常贵田、郑建、丁广泉等曲艺名家和戏曲界的康万生、孟广禄、刘桂娟加盟参演之外,还有来自多个国家的外籍演员。他们将齐聚晚会现场,为观众奉献各自的拿手节目。二是演出形式上实现突破。本场晚会的舞台设计将打破上下场的传统模式,让舞台和观众席浑然一体,互动参演。体现了文艺大家庭之间以及文艺家和观众之间其乐融融、情深意暖的美好意境。晚会似剧非剧,参演者似角色非角色,似人物非人物,观看者似观众非观众,悬念迭出,搞笑非凡。观众在大笑之余还能得到糖堆,药糖,天津包子、西瓜等大小食品。本场晚会由素有“笑话篓子”之称的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刘俊杰撰稿并担任总导演。
该晚会还将推出三大亮点,各位艺术家都将亮出自己本行之外的绝活。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、著名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、87岁高龄的王毓宝将演出她60年来从未在舞台上表演过的拿手绝活。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伯祥的演出别出心裁,武功非凡,让您刮目相看,令您震惊。常贵田、王佩元这两位艺术家联袂出演的节目必将让观众大为惊讶。
刘俊杰戏言,本场晚会就是“干什么不说什么,卖什么不吆喝什么,不是像不像三分样,而是都像样儿。您就等着开眼吧!”(通讯员陈双)
《夸讲究》(李伯祥杜国芝)版
唐诗里有大李杜(李白杜甫),有小李杜(李商隐杜牧);戏剧文学里也有李杜(李贾杜十娘)。其实相声界也有一对李杜,那就是李伯祥和杜国芝!
这个段子又叫《怯讲究》,后来在解放后的相声改进小组里又改名叫《自找罪受》。那会儿,有不少老段子都改了新名儿,叫“旧瓶装新酒”,如《菜单子》改为《维生素》,《地理图》改为《两条路线》,《洋药方》改为《思想改造》,《文章会》改为《贾博士》等等。
《夸讲究》这个作品是张寿老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创作的。说的是一些有钱人为讲究而铺张浪费不计后果,最后终于“吃错了药”,死了。然后,便是出殡,继续“继承老爷子生前遗志——讲究”,底和马三立的《白事会》一样,是抬着棺材绕一圈又抬回家了,“没找着坟地”。早先《白事会》的底可能不是这个,我们听罗荣寿版的就知道和马老的不同,这可能是马老借鉴《夸讲究》改的这个“底”。我们抛开《夸讲究》的主题不说,光看里面所出现的那些衣食住行的东西就是很高的学问啦,几乎囊括了所有的东西。就说吃的吧,有烟、酒、茶、水果、蔬菜、点心和大菜之分,均是各地的特产和各家的拿手菜!
李伯祥曾说过,贯口里最难的是《三节会》(就是《开粥场》)。其实我倒觉得,《夸讲究》更难,我没有具体统计过,但我想这段相声光小贯口就不下十几个,最后还有一个大贯口,稍微错一个都不成。都说马氏的贯口好,但在马氏父子的录音里,我还没有听过这段节目,所以要听《夸讲究》,也只有听老李的了!
我之所以喜欢这个作品,有如下两个原因:
1.比起马志明来,我更喜欢老李的贯口。虽然李先生也有很多贯口精品,如《大戏魔》、《报菜名》、《文章会》、《地理图》等等录音录像,但是听着都不太过瘾,因为贯口都没有这段多。听这段《夸讲究》,是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,特别舒服。可以让你充分了解李先生的贯口特点。侯耀文一般是不怎么夸讲哪个相声同行的,这也有点艺高人胆大的意思。也难怪,头上就有一位登峰造极的爹,他还能佩服其他人吗?但,侯耀文不止在一段相声中提到李伯祥的大名,而且都是非常敬重,如《自不量力》和《口吐莲花》。虽然,他是李伯祥的代拉师弟,可能有师弟夸师哥的虚假成分,但也确实能说明李先生的艺术造诣是很高的。人家可是赵佩茹大师的顶门大弟子啊。
2.就段子内容而言,里面及其丰富的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是让我受益很深的。说实话,这段相声并不怎么可乐,就说从头至尾一点没笑过,也不过分。但,底蕴则不是那些《反七口》、《翻四辈》等能比的,当然,我也不是说那些就不好,伦理哏这是另外一个问题。
最好大家听22分钟录音版的,天津传统相声专场录像那版也不错,但不全,不是剪辑过,而是老李就没有使全,如蔬菜、大菜这些小贯口就没说,有点偷懒的意思。录音那版则是比较全的,同样也是李杜二人的录音。
超级明星经纪网 转载